登录
首页 > 写作技巧 > 当行业追逐“闪电速度”,上汽大众为何选择“品质长跑”?

当行业追逐“闪电速度”,上汽大众为何选择“品质长跑”?

发布时间:2025-06-25 09:48:40
凌晨三点的汽车研发中心,本应是寂静无声的时刻,可如今却灯火通明。键盘敲击声、激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,这样的场景在当下的汽车行业早已见怪不怪。一场没有硝烟的“闪电速度”之战正激烈上演,车企们如同被上紧发条的机器,将新车研发周期拼命压缩。曾经需要五年才能诞生的新车,现在短短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就要推向市场。
 
打开J.D.Power去年第四季度的行业报告,冰冷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。2024年,中国市场每100辆车出现的产品问题,从180.7个攀升至190个,涨幅高达9.3个。与设计相关的问题尤为突出,每百车达到84个。消费者满心欢喜提回的新车,可能刚上路就遭遇信息娱乐系统死机,驾驶辅助功能关键时刻“掉链子”,座椅坐久了腰酸背痛。新车上市节奏越来越快,可品质却越来越让人担忧,就像匆忙赶制的工艺品,看似精美,实则瑕疵满满。
 
 
在一片浮躁的“求快”声浪中,上汽大众却如同一位沉稳的长跑者,不慌不忙地踏上了“品质长跑”之路。曾经,面对行业的快速变革,它因转型节奏被外界议论纷纷。但如今,它用实力打破了质疑。当同行们纷纷缩短研发周期时,上汽大众将原本平均54个月的开发周期缩短至24-36个月,效率提升超30%,却没有牺牲丝毫品质,反而在质量上做到了更上一层楼,成为行业中“速度与品质双优”的标杆。
 
 
上汽大众能取得这样的成绩,靠的是一套独特而精密的“品质锻造术”。在研发流程革新上,它大胆摒弃传统串联模式,采用并联研发。过去的研发流程,就像按顺序排队完成任务,一个环节结束才能进行下一个,效率极低。而现在,各个环节就像同时开工的建筑团队,在严格的规则和标准下协同推进,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。同时,数字化和虚拟仿真技术的深度应用,为研发装上了“智慧大脑”。
 
通过模拟各种复杂场景,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,还能利用积累的数据不断优化流程,让研发更加精准高效。中德团队利用时差接力工作,德国同事下班时,中国同事紧接着投入工作,实现研发24小时不停歇,成功解决了跨国协作难题。
 
 
在品质把控方面,上汽大众堪称“细节狂魔”。它将产品开发流程细致划分为三大阶段,每个阶段都设置了严格的质量关卡,8000条技术标准贯穿始终,涵盖中国、大众集团以及国际标准,全方位保障产品品质。在试验验证环节,更是“严苛到近乎偏执”。拿追尾碰撞测试来说,国标要求用1.1吨小车撞击,上汽大众直接选用1.8吨重车,碰撞能量比国标多出60%,只为测试车辆在更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能。新能源车后碰测试,国标速度50km/h,它直接提升到80km/h,力求给用户最可靠的安全保障。
 
在看不到的细节上,上汽大众同样下足功夫。凭借85.2%的镀锌钢板和空腔注蜡工艺,承诺12年整车防腐;在车内空气质量把控上,不仅满足国标对“八种有害物质”的要求,还自主列出1400多种潜在危害物,制定了行业首个TVOC标准,为用户打造健康舒适的驾乘空间。
 
 
以全新帕萨特为例,在研发过程中,这款车经历了比同行更多的“磨难”。在极寒的漠河,它要在零下30多度的环境中,反复测试启动、续航、电池性能等;在炎热的吐鲁番,40多度的高温下,持续测试空调制冷、发动机散热等。即便行业内很多新势力为了赶时间,省去了这些“麻烦”的测试环节,上汽大众依然坚持让每一款车都经受住各种极端环境的考验。因为它明白,只有这样,才能造出真正让用户放心的好车。
 
 
 
在这个追求“18个月造一辆车”的浮躁时代,上汽大众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,汽车制造不是一场短跑冲刺,而是一场需要耐力和坚持的长跑。它追求速度,但更看重品质;注重成本,但绝不降低标准。“质量是上汽大众的生命”,这句口号早已融入每一辆车的研发、生产和交付过程中,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坚守品质的榜样。 
Copyright 2016-2025 商媒体 版权所有  京ICP备20241218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