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能源赛道上,最不被看好的增程汽车,以最出乎预料的速度率先冲线。
随着电池成本下降,更多车企准备一哄而上。放眼未来,增程汽车的前程大好,远超其好兄弟插混与纯电。
然而,我的一个好同事,一提增程就火冒三丈。他表示自己开了3年增程,真的是受够了,越用越折磨,前一阵子刚把车卖了,奉劝大家不要买。
开始我很诧异,但稍加思索,似乎真是这样。不能说每个人的感触都相同,但每个人对增程汽车的使用体验必然类似。他的经历,这肯定会引起你共鸣。
当初为什么买增程汽车?
选车时,他跟大家一样,经历了三番五次的对比,头发熬断了30根,眼圈加深了2个色调,最后大腿一拍,就是增程了。
首先,他很追求体验。
毕竟,增程本质是电车,电驱精准而灵敏,智驾、智舱新奇又炫酷。对于新技术的狂热,让他首先排除了落伍的油车。
其次就是增程配置很丰富。
虽说三年前,增程被吐槽技术低劣,但实际上,看了车子就会发现,冰箱、彩电、沙发真的无法抗拒。说白了,增程汽车的精装修,真不是插混的毛坯房可以攀比的。这样,又把插混给排除了。
最后就是续航问题。
无需多做解释,增程汽车挂了一个“充电宝”,纵横四海无所顾虑。相较而言,纯电终究差了那么点意思。这样一来,只剩下增程了。
最初一段时间用车,的确很潇洒,经常跟我们吹嘘,加速多强悍,智驾多灵敏,每天用电跑,有多省。简直妙不可言。
但很快,他似乎就不再提及这个话题。
根据他自己的描述,最初的新鲜劲过后,才发现增程汽车真的苦不堪言,硬着头皮开了3年,越用越折磨。
为什么会这么说呢?增程汽车到底是哪里不好用呢?
为什么觉得增程不好用?
对此,他表示,如果说增程最大的优点是“可油可电”。
那么,它最大的折磨也是“可油可电”——续航与经济性形成冲突,不可兼得。
在这场较量中,得胜方往往是“经济”——也就是“可电”。
这就在实际上造成,增程车主的续航焦虑其实是最大的。
首先是短途工况。
别看增程车主总说,用电跑有多省,仿佛一踩电门,那种感觉不是在花钱,而是在赚钱。
但是,增程汽车那才有多少点续航?几乎不可避免两天一充,若是小区配电负荷太低,不允许搞家充,限制只能外出充电,体验更糟糕。
这就像养了一个“增程爹”,成天怕它吃不饱电。头脑里时刻装着:
电量剩多少?还能不能撑一天?哪儿得电桩服务费低、空置率高、充电协议兼不兼容?
说来惭愧,就是对自己亲爹都没这么热忱。
其次说高速。说是增程能加油,续航毫无压力,这的确不假。
然而现状似乎很玩味,增程汽车在高速上抢电桩的现象却很普遍。
只能说,真不要低估每一位增程车主省油的决心。
毕竟,一边油价8.7元,一边电费5毛,加上服务费也不过1-2元。平时体验过纯电有多省,面对巨大的差异,如今宁愿主动背负起续航焦虑,选择去充电。
就这种状况,必然导致大家对增程车主怨声载道。
这就造成,增程汽车的体验不仅没有那么美好,还要受到冷嘲热讽。
种种因素,导致他的心态逐渐崩溃,只想把车子早一点卖掉。
但是增程真的就一无是处吗?增程比较适合什么样的人?
到底应不应该选增程?
其实说白了,增程适不适合,首先要弄懂“可油”与“可电”的内涵。
所谓“可电”。无非是增程具备纯电一样的电气结构,具备较高的驾驶性能与智能体验。
所谓“可油”,无非增程是可以消耗燃油,以补充续航能力的不足。
那么,增程的选择想要成立,必须同时满足,以上两个条件。
也就是,必须追求体验,必须要跑长途。
尤其是后者,长途是不是必须?往往让人捉摸不定。
其实,简单换个词序,说“必须要跑长途”,就很清楚了。
譬如,一年就那么一两次长途,真没必要专门整个增程,坐飞机高铁就完了。
而且,长途一定要够长,500公里内的长途,纯电怎么看都是最优解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点至关重要。
那就是经济性。
是实话,这真不是增程车主应该考虑的事。
也就是说,但凡你有动过哪怕一丝一毫的追求经济性的念头,别碰增程。
毕竟,插混与纯电难道不省吗?一来插混那么便宜。二来纯电相同价格的前提下,续航都700-800公里了,增程简直就是个笑话。
像我的这个朋友,就是属于这种情况。
一旦动了省油的凡心,拖着200公里的半吊子续航,注定在烦恼之路上有来无回。
结果就是,买了增程汽车,只能长期忍受半成品的体验。
这样还不后悔,那是从来都没有过的。
总得来说就是,增程不能说百无一用,但其定位的确很尬尴。
虽然可油可电,看似是“双全之法”,实际并不能同时兼顾。
实际上,我们往往不用考虑那么复杂,不需要那么多选择
毕竟,根据就简原则,每个人驾驶路线很单一,驾驶模式很单一
特别是,眼花缭乱的市场,千万不要放大了“伪需求”,特别是长途需求
总而言之,遵守一个选车准则是没错的——“非必要,不增程”。